袁:後來中國社會的抵抗力似乎也變得更弱了。
然而,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1985年發表的小說——《撒旦的探戈》,卻露骨地提出質疑:懷抱希望是否真的讓人感到救贖?還是那不過是讓期待的心理成為一場在人內心裡持續不斷的酷刑?一會兒讓人絕望,一會兒又讓人振奮。這使原本放棄希望的村民重獲新生,把他們的儲蓄交給首領,並毀壞帶不走的家當,認為他們可以從此和過去告別,遠走高飛,在另一個地方和伊里米亞斯會合,組建新的未來。
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伊里米亞斯這個角色在書中的意義是否僅僅只是一個騙子,而相信他的村民是否也僅僅是愚昧、荒謬的大眾、信徒。彷彿他們被一種文字的狂熱所點燃,變為一發不可收拾的話語,如一片大火漫燒書中一頁一頁的原野。然而,他們很快發現,群眾和自己想像的差異十分巨大,反過來,群眾也慢慢地發現自己所支持的改革,本意或許也和自己原本所期許的未來有著根本的不同。剛開始閱讀《撒旦的探戈》時,很容易聯想到《動物農莊》或是《一九八四》。這句話中的「我們」講得好像是那些聽從伊里米亞斯而走入陷阱的人們,然而,說出這句話的卻是同時代表希望和騙子的伊里米亞斯。
同時想要解放人們的希望、改革者,本身也在陷入自己所相信的陷阱。彷彿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間接感受到文中人們漫長、煎熬的等待跟期盼。信任,正是民主政治與專制政治在抗擊疫情的對比中的一個主要優勢。
「恰恰相反,我看到公民對病毒感到恐懼。她很生氣地指出,在疫情爆發的最初兩周,奧地利人處於被動狀態。「議會作為一個意見平台,人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並形成不同意見。文:Lisa Hänel 1月23日,中國政府宣佈封鎖大約有1100萬居民的城市武漢,舉世震驚。
她鼓勵人們提高警惕,以確保民主制度不會因此遭受持久的損害。「真正的問題是:一旦破壞了自由與安全之間的脆弱平衡,我們民主制度中哪些專制因素將會冒出頭來。
」 埃斯稱,民主政府針對新冠病毒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應加上期限。他們希望有更強有力的領導,並願意為此接受對自由的限制。西班牙等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蕭伯樂提議設立一個小規模的「緊急議會」以應對危機,但德國憲法只允許在戰爭狀態下採取這種措施,反對派議員對此提出批評,認為現在不是這樣做的時機。
日前,匈牙利批准了一項有爭議的緊急法令,議會給予總理奧班(Viktor Orban)巨大的權力:只要緊急狀態持續存在,就不能舉行選舉,散佈「擾亂訊息」可能獲刑。在德國,聯邦議院議長蕭伯樂(Wolfgang Schäuble)提出類似建議,引發了激烈的辯論。在反對派和民間社會的大規模抗議之後,該節法令已被取消。本週,德國倫理委員會對此進行了干預,它敦促政界人士在表達封鎖國家的觀點時具有更大的透明度。
沒有想到的是,新冠病毒疫情很快以同樣的破壞力襲擊了歐美諸國。」 埃斯認為,危機時刻也可能成為獨裁者的最好時光。
儘管中國政府在其國內抗疫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功,但她認為:「在面對病毒肆虐時讚揚中國嚴格的禁令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對於一種國家行動,它缺少必要的透明度。她警告說,對基本權利的嚴格限制將會弱化民主。
出行限制和禁令、生活方式的改變似乎正在重塑城市生活。」現在,政治人物們正在觀察自己能走多遠,何時會遭到反對。有些地方的人們羨慕地看著中國,在那裡商家重新開業,生活逐漸恢復正常,武漢解封,人們又可以旅行了。埃斯說:「衡量一項措施是否合理,可以參照這些標準:該措施的目的是否是抗擊疫情?該措施是否嚴格遵照法律程序?」 符合這些標準,民主制度下也可以實行嚴格的禁令。匈牙利的確實施了歐盟國家中最嚴厲的限制措施。」因此,她堅持認為,不應該像匈牙利那樣限制議會活動。
在民主國家,總會有多種方案。議會只能在有限範圍內開會,甚至有國家領導人也被感染。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喬羅娃(Vera Jourova)4月6日說,據她瞭解,有20個歐盟成員國「通過了緊急法令」應對疫情。取得民眾的信任,就意味著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支持。
埃斯舉例說,奧地利衛生部最近希望頒布「復活節法令」,讓警察可以在不事先通知的情況下搜查私人住宅,以檢查家裡是否舉行復活節聚會。警惕對基本權利的侵犯 然而,新冠病毒的快速傳播也迫使民主國家採取緊急措施,這些措施在專制國家司空見慣,例如限制出行、禁止集會和削減宗教自由。
民主政體並不一定在一夜之間變成專制制度。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議會監督的重要性 政治異議和決策透明使得民主國家有機會反省應對疫情的措施,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儘管在憲法的框架內進行,但這些國家決定暫時關閉議會,或在虛擬空間舉行議會投票。最近幾天,情況發生了變化。
該委員會還表示,現在討論走出危機的適當方法並非為時過早。在迅速採取行動應對新冠病毒等重大流行疾病方面,專制國家是否比民主國家具有優勢?在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將對人權造成何種影響?奧地利民主研究者埃斯(Tamara Ehs)正在關注這些問題。
它深表關切的是,政府的不透明性可能會損害公眾的信任。埃斯認為,無論如何,議會應該舉行會議
使用Hashtag及其他互動功能 BBC新聞社交新聞團隊注意到閱聽人喜歡與Instagram互動。」 BBC將新聞轉化為新的形式,成為IG上全球最大的新聞帳戶之一 | 截圖自BBC News@Instagram BBC的策略 善用限時動態 BBC融入了Instagram的生態,直接應用Instagram上限時動態及各種工具,捨棄了專業設計師的繁複排版工作及校對時間,他們在不需要額外資源的狀況下,創造出即時的內容,且利於發布頻率的增加,對閱聽人來說更具吸引力。
使用Instagram新工具:IG Live的例子 2019年6月美國民主黨內初選辯論時,BBC News的北美社群負責人Marianna Brady在這場被稱為第一次「正確製作」的Instagram直播中使用了許多照片和圖表等視覺元素,並打電話給記者Anthony Zurcher進行分析,現場直播的觀眾人數高峰達到了17500人,社群團隊計劃盡快複製該模式,希望能觸及更多閱聽人。自2015年開始,BBC新聞便在Instagram嘗試不同的說故事方式,強調視覺化及互動式的方式以激發閱聽人對新聞的興趣。第2則限時動態則是當日最有趣的新聞。平均而言,BBC News每天增加超過一萬名追蹤者,並曾經在一天當中達到21000多個新追蹤者的高峰。
此外,他們還會每天發布至少6則貼文。BBC新聞的社交媒體編輯馬克·弗蘭克爾(Mark Frankel)表示:「閱聽人聚集在Instagram上,我們得想辦法吸引。
BBC每日在IG上發兩則限時動態,閱聽人可以利用螢幕上滑動(Swipe)的功能進入BBC新聞閱讀完整報導及訂閱電子報 | 截圖自BBC News@Instagram 與讀者互動 社交團隊中的成員都是資深記者,他們都盡可能與閱聽人互動,並回覆評論,除了獲取閱聽人的意見,有時候也能獲得更多新聞相關消息,也對促進閱聽人的參與度有所助益,增加閱聽人對於BBC新聞帳戶的使用意願。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成立於1927年,是英國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BBC News更是在英國及全世界都領先的新聞品牌,針對新媒體的運用,其在1997年便創立了新聞網站BBC News Online,近年來更將觸角延伸到社群網站。
截至目前為止,BBC News的Instagram追蹤人數已超越1100萬,呈穩定成長中,但BBC News的社群團隊仍不斷依據數據驅動測試(data-driven tests)的結果調整Instagram策略,期待利用新媒體聚集更多的閱聽人並提高參與度。他們在每個星期五都會發布一個新聞測驗的限時動態,使閱聽人可以測試他們對於這一周的新聞知識,BBC團隊在一些讀者回饋中還獲知這是他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
本文由下笔成文网发布,不代表下笔成文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ib9b2.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mbs/7089.html